霉菌试验箱通过模拟高湿、恒温环境加速霉菌繁殖,虽能精准评估产物抗霉性能,但测试过程中霉菌的滋生会对产物材质、性能及外观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,这些影响既是测试评估的依据,也需在测试后采取措施消除或规避。
对高分子材料的降解作用是最常见的负面影响。塑料、橡胶、涂料等高分子材料含有霉菌生长所需的碳源,在试验箱(温度 28℃±2℃、湿度 95% RH 以上)的环境中,黑曲霉、黄曲霉等霉菌会分泌酶类分解材料分子链。家电公司测试聚丙烯外壳时,经 28 天霉菌试验后,材料表面出现粉化现象,拉伸强度下降 25%,冲击强度下降 40%,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分子链断裂痕迹。橡胶密封圈在霉菌侵蚀后,会出现弹性衰减、表面龟裂,密封性能下降 30% 以上,直接影响产物的防水防尘能力。
对金属材质的间接腐蚀不可忽视。霉菌虽不能直接分解金属,但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有机酸(如柠檬酸、草酸),这些酸性物质会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或镀层。汽车零部件的镀锌钢板经 30 天霉菌试验后,镀层表面出现直径 0.1-0.3mm 的腐蚀点,镀层厚度从 8μm 减至 6μm,盐雾测试中的耐腐蚀寿命缩短 50%。铜质导线在霉菌分泌物作用下,表面会生成绿色铜锈,导致导电性能下降,电阻值上升 15%-20%,可能引发电路接触不良。
对产物功能性能的干扰体现在多个方面。电子元器件在霉菌覆盖后,会因菌丝体的绝缘作用导致触点接触不良,纺织品在霉菌滋生后,纤维结构被破坏,拉伸断裂强度下降 30%,且会产生霉斑和异味,失去使用价值。户外帐篷面料测试显示,霉菌试验后不仅防水涂层失效,面料透气性也下降 40%,无法满足使用需求。
此外,霉菌代谢产生的孢子会附着在产物表面,若测试后清理不彻底,可能导致孢子扩散,污染其他样品或测试环境。实验室因未对试验后的样品进行彻底消毒,导致后续测试的无菌产物出现交叉污染,造成测试数据失效。
霉菌试验箱对产物的负面影响虽为测试所需,但也需认识到这些影响的不可逆性,测试后需对样品进行无害化处理,同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产物的抗霉设计,减少实际使用中的霉菌损害。